找到相关内容118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模式探讨

    人们的分别。人们由分别而起我执、法执,生贪、嗔、痴三,成种种颠倒妄想,从而陷入无尽的烦恼,不得解脱。  佛典中常说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大乘佛教认为,要得到彻底的解脱,就必须以无...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。若追究其根由,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、嗔、痴三。贪欲是对名声、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;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、无情事物的嫉妒或憎恨;愚痴则是对事理的颠倒执着。三...

    释如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1065200.html
  •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[释昌臻]

    ,真实秘诀。”,我们起得念头都是超不出贪嗔痴和财色名食睡。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。所以,“一念生心,急压一声佛,”赶紧压一声佛号,这是关键,你能这样子做,下面就...就是念心,就是针对这个问题。是是佛,是作佛,我们念佛就是是作佛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佛陀告戒说,修行是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。哪来那么多敌人?八万四千烦恼,就是八万四千个敌人。说一万个敌人害没有说够。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烦恼|修心|修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2246491907.html
  • 略论南北宗禅的对立

    绝三,永使消亡,闭六贼门,不令侵扰,自然恒沙功德,种种庄严,无数法门,悉皆成就”。[40]总之,北宗禅法强调守持真心,去除妄心,从而成就无上菩提。  由于惠能理解的与性都没有离开人们当下的心念,...从“深信含生同一  真性,客尘障故,令舍伪归真”[3]来看,却显然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思想,与《楞伽经》的心性说相近;从“与道冥符,寂然无为”[4]来看,达摩的禅境是无所著而与宇宙实相冥然相合,可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439829.html
  • 道信及其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

    念实相。既然世俗世界的一切烦恼是从"妄想"产生的,那么,修持禅定就应努力从断除妄想、杂念上入手。如何断除它们呢?就应反其道而行之,"端坐念实相",去掉一切"三、攀缘、觉观心",简而言之,就是对...呢?自然是愿意信奉他的禅法,并且在修行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的人。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禅法依据的:  我此法要,依《楞伽经》'诸佛心第一';又依《文殊说般若经》'一行三昧'。即 念佛是佛,妄念是凡夫。《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3343400.html
  • 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

    的具体修行,是要“当处空闲,舍诸乱意,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专称名字”。即一心专念一佛的名号,算是持名念佛了。但要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,还需要“端坐念实相”,这才是“第一忏悔”。要除去三、攀缘、...指“如来藏自性清净心”,即众生本具的自性之,这在众多的大乘法门中,观察悟入此“诸佛心”,是最为重要的解脱法门。这种关注内心的修行方式,是上承楞伽师的传统理念,为道信继承达摩一系禅法的核心思想。关于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2155076.html
  • 神秀《观心论》的主要禅法思想

    的支配,驱动眼耳等六根去攀缘色声等六尘,从而生起六识。反过来,六识又通过六根,对六尘产生贪恋等执著,由此造诸恶业,让内心的真如佛性不能显现。所以,六识就像六贼一样,“盗取”内心本具的真如佛性,而...誓修一切善是为了对治嗔,誓度一切众生是为了对治痴。如果能与三聚净戒对治贪嗔痴三,则众生内心的真如佛性自然清净,不受染污,一切生死大苦自然永离。“六波罗蜜”,是为了灭除六贼(六识)。能以布施对...

    宗 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4561400.html
  • 达摩祖师与明心见性(二)

    业报它觉悟不了。  如何转三为三净戒?回答是戒、定、慧。离开戒、定、慧,去不掉贪、瞋、痴。有人问:你说六度万行不能成佛,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六度万行?因为人身有六根,外有六尘,内外合一为六入。所以佛讲六...是对六根、六尘的。  达摩祖师说:由三为三界,因为是比喻上说。贪为欲界,六道轮回;瞋为色界,色界当中有一念瞋恨,无明未破;痴为无色界,痴是傻,不发菩提,得少为足。贪、瞋、痴是身体有三界,眉间以上是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0166451.html
  • 观音的中国女性形象

    哭著求助,在获救后,她回复成大蟒蛇要吃他,因她已饿了十八年。观音随后救了善财,并施法使蛇魔爬回当初监禁她的瓶子内,然后把瓶子放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中,要她涤净心中之。她修炼了七年转化为龙女,转化为...将小孩送给别人。这个区别可以心理学家凯伦.佼尼说的话为准则:“祂是代表母性慈爱的表征,但不是代表母性。”   这些本地撰造的经文一般都称为《白衣观音经》或咒,它们都很短,一律附有咒语。人们坚信念...

    于君方

    |观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23351869.html
  • 学佛的方法

    进行限制和改造,使之经过脱胎换骨,超凡入圣。佛教以戒、定、慧三学来对治贪、嗔、痴三,戒其贪欲,定其乱,除其愚痴,从而使人身清静,生大智慧。佛教对人性主要是进行限制和破除,因为人性本恶,无可保留,...、名、食、色、睡)转成贪七圣财(信、戒、闻、舍、慧、惭、愧)了?修行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?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修行在进步呢?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三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?贪心是不是有所减少乃至熄灭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2258364631.html
  • 简论禅定在佛教道德修养中的意义

    表现,禅定安心就是要体验的空寂,并使心安住于空寂。”并除三、攀缘、觉观心,念佛心心相续,忽然澄寂,更无所缘念。……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别无有心,念佛即是念心,求即是求佛。所以者何?识无形,佛...,唐代时甚至形成了以禅名宗的教派。对于定的内涵与功效,佛教有多种解释:一为等引,等即远离的浮沈,保持平衡,不为物迁,达到身心和谐安逸的状况;引为由自力引起(发生功德),修习此定,可以远离无量诸烦恼,...

    张怀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81639155.html